日期:2021年5月26日 下午9:24作者:慧澤李 編輯:Sukie

【觀察】擬與化工巨頭聯姻!杉杉股份「拒絕躺平」?

近期杉杉股份發佈公告,擬向一家叫巴斯夫(BASF)的德國化工企業轉讓其正極材料平台寧波杉杉新能源19.64%的股權,合計交易價格17.03億元人民幣。同時,巴斯夫將向杉杉能源的其他小股東購買合計31.3562%的股權。

交易完成後,巴斯夫將持有寧波杉杉新能源51%控股權,杉杉股份持股49%。這意味著,寧波杉杉新能源將成為中外合資公司,並易主巴斯夫。

作為杉杉集團旗下的三家上市公司之一,杉杉股份自問世以來就肩負著杉杉由服裝轉型到新能源的重任。

「依靠服裝賺錢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杉杉創始人鄭永剛曾這樣說。

上市後的杉杉股份一邊剝離服裝業務,一邊在新能源領域跑馬圈地,先後在全國各地佈局負極、正極、電解液、動力電池PACK等。

好不容易在新能源江湖站穩腳跟,如今為啥要割讓股權,與人分羹?

缺錢嗎?

年報顯示,2020年杉杉股份的貨幣資金餘額為30.83億元人民幣,相比2019年的23.06億元,增幅33.69%。

也就是說,杉杉的流動資金相比去年有向好的趨勢,充裕度逐漸增強。這個節骨眼變賣股權,單純為了補充現金流的可能性不大。

經營受阻嗎?

年報顯示,2020年的營業收入82.16億元人民幣,同比下降5.35%;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1.38億元人民幣,同比下降48.85%;扣非後的淨利潤為-1.64億元人民幣,虧損較為嚴重。

顯然,杉杉股份2020年的日子過得不怎麽樂觀。但細究後發現,虧損的主要原因一是充電樁業務沒有打開市場,陷入瓶頸,虧損高達0.92億元;二是疫情對傳統服裝業務的打擊嚴重,引發了0.5億的虧損。

但值得一提的是,核心業務鋰電材料板塊保持了增長趨勢,總銷售量超10萬噸,同比增長21.05%;鋰電材料創造的淨利潤為2.88億元,同比增長9.17%,扣非後淨利潤2.31億元,同比增長39.10%。

即使鋰材料的正向增長,也難以抵消充電樁、服裝的虧損,這是業績整體下滑的原因所在。

那麽,此次出售股權給德國的巴斯夫,有沒有可能是為了拓展充電樁的市場呢?

可能性也不大,主要是因為目前充電樁的需求方是以下遊的車企為主,車企大都選擇了自己去建設充電樁、換電站等補能的設施,極少從外部採購。

而且報告期内杉杉股份承認已對儲能、充電樁、鋰離子電容和新能源整車設計與研發業務採取停止新增投入、收縮業務規模、精簡人員和控制費用等措施。

顯然,杉杉對充電樁業務劃出一條警戒線,這種情況下,沒必要引入戰略合作者來開拓充電樁的市場。

杉杉股份與巴斯夫牽手聯姻的意圖極有可能是——「以市場換技術」,最終提升自己的影響力。這一點類似傳統汽車的合資公司。

巴斯夫是一家德國化工企業,也是世界最大的化工廠之一,在全球擁有約11萬名員工,產品分屬化學品、材料、工業解決方案、表面處理技術、營養與護理和農業解決方案六大領域。

其中電池材料業務隸屬於表面處理技術-催化劑分部,主要生產三元材料,擁有美國阿貢國家實驗室(ANL)的三元專利授權。

論鋰電正極材料的技術成果,巴斯夫不輸杉杉股份。對於擁有領先高能量密度正極材料技術的巴斯夫,杉杉股份早已望眼欲穿。

巴斯夫的業務範圍覆蓋全球90多個國家,唯獨在中國的動靜小,因此需要借助中國的公司來拓展市場。

杉杉股份的客戶群體涵蓋ATL、LG、CATL、國軒高科、比亞迪、力神、億緯鋰能等,幾乎容納了國内動力電池市場的半壁江山。

巴斯夫可以通過杉杉股份這個窗口,去觸及到下遊的電池公司。

而杉杉股份這一邊以17億元人民幣出讓對寧波新能源的控股地位,引來這樣一位世界級的大佬,圖技術的可能性更大。

用杉杉股份董事長鄭永剛的話說,杉杉從第一天做正極材料開始,從未放棄過要做全球第一。目前國内正極材料競爭白熱化,想脫穎而出,首先得要技術絕對領先,解決多年以來「卡脖子」問題。

目前動力電池的上遊正極材料競爭激烈,2020年三元正極材料的市場佔有率情況如下表所示:

不難看出,杉杉股份在整個三元正極材料的市場佔有率並不高,處於中遊位置。

市場佔有率低的原因無非是產能有限,要麽就是技術上不領先,沒有獲得下遊的首選地位。

杉杉股份在湖南,寧波,寧鄉均設有工廠,合計產能有20萬噸/年,而2020年的總的材料(包括正極、負極、電解液等)出貨量為10萬噸,也就是說產能是夠用的。

訂單沒有對得起產能,而訂單量不足的原因還是技術上的差異性沒有體現出來。

容百科技為國内唯一一家三元材料產量超過2.5萬噸的企業,繼續三年蟬聯行業第一寶座。

天津巴莫排名第二,2020年市佔率為11%;長遠鋰科排名第三,2020年市佔率為10%。

目前,三元材料正在向中鎳高壓、高鎳演進,技術路徑尚未定型且下遊需求的成長性高,導致行業的集中度相對分散。

在此背景下,杉杉股份如何脫穎而出,是個難題。

從1999年開始佈局鋰電材料業務,距今已經20年,杉杉的鋰電材料業務一直處於「清水煮蛙」的狀態,一直在努力尋找一個有力的突圍出口。

本質上講,鄭永剛跟寧德時代的曾毓群、比亞迪的王傳福不是一路人,鄭永剛更樂意人們稱他是「搞金融的」。

金融之術的高峰便是資本運作。杉杉歷來對殼資源的興趣很大,相繼對商赢環球(600146.SH)、希努爾(002485.SZ)、艾迪西(現申通快遞002468.SH)、中科英華(現諾德股份600110.SH)、*ST江泉(600212.SH)、新華龍等殼公司進行過運作,賺得盆滿缽滿。

比如,2015年杉杉股份斥資5.93億元獲取江泉實業6840萬股的股份,然後四處尋找接盤金主,最後以10.6億元轉讓套現離場。

從這一點看,杉杉似乎更熱衷於「賺快錢」。這一邏輯是與實業公司的穩紮穩打,慢中取勝的路徑是截然相反的。

看好杉杉的人,說這是一家多面手公司;不看好的人,則認為杉杉遲早在資本套現上栽跟頭。

2020年,杉杉股份向LG化學支付7.7億美元取得的LG偏光片公司70%的股權,剩餘30%雙方約定每年按比例收購,其最終結果是杉杉股份全部持有偏光片業務。

杉杉股份的業務條線確實不夠聚焦,甚至有些眼花缭亂。2020年報顯示,有正極、負極、電解液、儲能、光伏、類金融、偏光片等,而且這些業務之間的關聯性並不高。

結果就是哪個都沾一點,哪個都沒有佔據第一。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在正極材料連續多年蟬聯第一的容百科技,之所以能常年保持第一,就是保持專注,只做鋰電正極材料,高度聚焦。

這次與巴斯夫的合作,意圖是割肉換取技術,然後試圖撬來更多的訂單。

據規劃,巴斯夫將通過合資公司持續擴產,在2022年底將全球年產能提升至16萬噸。

業内觀點認為,巴斯夫與杉杉股份的合作,是正極材料領先技術與規模化生產的雙赢結合,未來合資公司在全球正極材料市場的佔有率和想象空間將尤為巨大。

但,一切的前提是下遊的電池廠商得買賬。習慣於賺快錢的杉杉股份在巴斯夫的加持下,但願能回歸到實業經濟的本質。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