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年6月22日 下午8:49作者:慧澤李 編輯:lala

【趣點】談談造車這件事兒

在2021年6月的亞佈力中國企業家論壇上,比亞迪創始人王傳福對新能源汽車行業指點江山,造車的時間成本比金錢更重要,「比如像雷總(雷軍),1000億(造車),關鍵是浪費你三年的時間,這三年時間要值多少錢?拿錢是買不到的。」

一不小心,無意中把小米創始人雷軍捎帶出來了。

一些媒體就此捕風捉影,對這句話進行了過度解讀,以為是王傳福在奉勸雷軍别造車,免得浪費時間。

雷軍躺槍。

01一句玩笑,昔日盟友

當然,回歸到當時的語境當中,這本身就是一句玩笑,或者說是一種行業警示,而非刻意說給小米的。

關於小米參與造車,王傳福的態度是歡迎的,他強調了把新能源汽車市場做大的重要性:

「造車新勢力也好,做平台的也好,做手機的也好,進來(造車)之後造電動汽車。中國電動汽車的市場滲透率才僅是12%,其實我們需要他們進來,把90%屬於燃油車的蛋糕,利用做手機的流量、做手機的粉絲,還有一些平台商利用它的流量和生態進來,說服大家不要買燃油車,都來買電動汽車。這個蛋糕不就變大了嗎?大了以後該切多少就看誰的技術(好)。」

顯然,對比亞迪來說,當前最大的競爭對手還是燃油車,奔馳、寶馬、大眾、豐田這些傳統的燃油車依然在整個汽車市場佔比較高份額。新能源汽車各路大軍需要形成統一戰線,對陣燃油車。

王傳福認為,這麽多玩家進到新能源車行業是好事,會把燃油車慢慢替代掉,不過隨之市場的競爭會變得異常慘烈。

怕引起不必要的誤解,後來王傳福緊急辟謠,並且透露正在跟小米洽談造車項目!而且,比亞迪給小米代工了大量的小米手機,雙方是一個非常戰略性的合作關係。

原來,比亞迪與小米早就是昔日盟友,圍繞著手機業務進入過深入的合作。

事實上,比亞迪不僅有大家耳熟能詳的整車、電池業務,還深藏了半導體芯片、電子設備代工業務。

也罷,主要是小米也從未公佈過自家的手機是誰生產加工的,讓外界誤以為是自己生產、自己加工。

何止是小米,就連華為,也沒有對外透露過華為手機幕後是哪家公司代為加工的,這家巨頭同樣藏的極其深。王傳福爆料,其實華為大部分手機也是比亞迪造的。

以華為最新的旗艦Mate 40為例,Mate40、Mate40 Pro、Mate40 Pro+以及Mate40 RS保時捷設計版本的中框,組裝後蓋五金件等,都是比亞迪電子供應。

其實,在香港上市的比亞迪電子的主營業務就是製造手機部件。2020年,比亞迪電子總營收731.21億元,其中,製造、組裝及銷售手機部件及組件收入達730.58億元,比亞迪手機代工第二大巨頭稱號名副其實。

給外界以造車形象的比亞迪,背後居然還藏著小米與華為這兩個好基友,比亞迪的水真深!

小米手機的代工疑雲已經被撥開,而小米汽車的代工之路依然是迷霧重重。

02代工成謎,三電尋助

小米造車,是像理想、小鵬那樣自建工廠,還是尋求代工?目前沒有準確的消息給到。

如果自建工廠,勢必涉及到買地、廠房、現代化的生產流水線、以及相關的工程師,這樣就很重資產了,這與小米之前造手機的輕資產模式完全不一致,小米能適應得了嗎?

就算不買,那至少也得從其他車企公司那里收購過來,比如理想前一陣子從北京現代那接受一處位於北京順義的工廠,老車企轉型之際,或有動蕩,從那接手比較劃算。

另外,根據工信部的相關規定,未獲得生產資質的新造車企業需先代工生產3萬輛,才有資格申請資質以及建設工廠。

小米要造車,造車的資質怎麽來,一是小米自己申請,二就是收購相關企業。如果是申請的話,時間長,現在準入門檻也高,也就是用别人的資質,所以有了江淮蔚來這樣的合作案例,造出來的汽車尾部的車標必須冠以「江淮蔚來」的字樣,不少車主到手後扣除了江淮二字。

小米如果找代工的話,是不是也會面臨這樣的尷尬局面?

而小米與比亞迪的洽談合作造車的事宜,是不是跟代加工、換資質有關?畢竟比亞迪是一家老車企了,擁有燃油車、新能源汽車的雙資質。

對比亞迪來說,目前擁有代加工的生產條件,而且近期就有給豐田的代加工,比亞迪將負責豐田電動汽車的設計、研發及生產工作,從底層技術至三電係統皆由比亞迪獨立完成,豐田方面僅負責驗收,新車將使用豐田標志。

比亞迪既然可以給大巨頭豐田代加工,那麽自然也就有能力給小米代加工,問題就看小米如何選擇了,畢竟有代加工能力的車企不止比亞迪一家,比如吉利、奇瑞等老車企也有這個能力,吉利就在給百度代加工。

2021年3月,有媒體報道小米與長城合作造車的傳聞後,小米方面先是單方面以「扯淡」二字回應。

後來,長城汽車又發佈公告,澄清與小米合作生產電動汽車的傳聞,上述報道不屬實,長城汽車未與小米就上述新聞報導事宜進行談判。

意外的是,到了6月8日晚,雷軍又再次夜訪長城汽車研發中心,人們又紛紛猜疑二者將合作造車。這次事件,雙方的回應相比上次發生了一些微妙變化。長城汽車副總裁傅小康曾表示,對此事不予置評,但願意與產業相關方開放合作。

小米方面回應媒體時表示,”一切以公告為準”。

除了長城,雷軍還考察了東風汽車,五菱,還有寧德時代。

雷軍此前公開表示,小米從造手機到造汽車,是有一定優勢的,比如人才的積累,他說「我們有近3萬名員工,基本都是軟件工程師。除了電池、底盤、電機以外,造智能汽車很大部分的工作量集中在軟件,這就體現出我們的優勢,很多軟件架構和技術上的東西是相通的,技術上可以復用。」

那言外之意便是,除了智能化這一部分,其他的零部件只能依靠外部提供了,尤其是與智能化同等重要的動力電池。

動力電池關乎著續航,直接影響著車主用戶的駕駛體驗,而且佔據著整部車30%—40%的成本,地位上不亞於智能化。

而動力電池目前是兩大主流技術——三元鋰電與磷酸鐵電,二者有著各自的優略勢,前者續航能力強,但成本高、穩定性弱;後者雖續航能力弱,但成本高、穩定性強。

面對這兩大主流的電池技術,小米該何去何從呢?這最終還是由小米汽車的品牌戰略所決定的。

小米造車是走高端路線,還是走大眾化普惠路線,其實雷軍本人此前在直播中透露過相關:首款車型定價將在10~30萬,並在三年後上市。

這個價位已經說明了一切,高價位的車型勢必成本高,大概率配備三元鋰電池,低價位的車型勢必成本低,那麽相應的電池成本也就低一些。

如果是選擇磷酸鐵鋰的電池,比亞迪有足夠的優勢,如果是選擇三元鋰電池,寧德時代就有足夠的優勢。這也是雷軍相繼造訪寧德時代、約談王傳福的一個原因。

可以確定的是,小米截至目前已經入股了一家國内top4的鋰電公司——中航鋰電,由此看出,小米的電池戰略並未打算鎖定在一家公司,而是都看看,不排除都用用的可能性。

在2021年4月初,據内部人士爆料,雷軍在北京小米科技園與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進行了長時間的會談。

除了動力電池,比亞迪還有車載芯片,電控技術等,這些都是吸引小米尋求合作的地方。

年初春季大部分車企被芯片卡脖子的時候,比亞迪依然在如火如荼、有條不紊的進行著生產活動,完全沒有收到芯片供應的影響,比亞迪有一套全面的上遊供應鏈。

怪不得王傳福敢在公眾場合,開起了雷軍造車的玩笑,有可能是兩家公司友誼早已深耕多年,有可能就是對比亞迪的自信了,王傳福深知自己的家底。

03 亦友亦敵,孰高一籌

現階段,無論是手機代加工層面,還是在汽車合作的可能性層面,比亞迪與小米是一對好基友,但是,未來小米汽車一旦問世,二者勢必就又構成了競爭關係。

比亞迪的王朝係列車型與DM-I車型,有很多款的價位也是在10-30萬之間,這就與小米汽車預定的價格形成了交叉,二者就要在市場上份額上面進行比拼了。

小米有多年的智能軟件方面的技術積累,而且近期在大力招聘自動駕駛方面的人才。

截止目前小米集團與汽車有關的專利已經達834件,小米的汽車相關專利中發明專利超過96%,領域集中在無線通信網絡、電數字數據處理、數字信息傳輸、圖像通信、交通控制係統、距離測量、導航等領域。

相關數據顯示,小米與汽車相關專利的價值遠超蔚來,已經超過1億美元,且件均價值已經超過了特斯拉,某種程度可以說明,小米的電子設備相關技術在未來造車過程中將具有優勢。

除了自研,那就是戰略與產業投資,雷軍舍得花錢,更有意從中學習一二。

蔚來和小鵬是雷軍的順為資本投資最早的車企,相信在蔚來與小鵬發展壯大的過程,雷軍也從中積攢了一些初創車企的經驗,甚至是教訓,至少可以少走一些彎路。

在2020年6月,雷軍旗下的小米長江基金就參與過比亞迪半導體的增資,當時與湖北省聯想長江科技產業基金聯手投了8億元,取得比亞迪半導體7.843%股權。這是比亞迪與小米在車載芯片方面的首次合作。

2017年,雷軍旗下的順為資本參與了一家名叫智行者的無人駕駛創業公司的A輪融資,該公司的主創團隊成員均來自清華大學的汽車係,參與制定過過多項智能汽車相關國家標準。

2021年6月3日,提供自動駕駛和高級輔助駕駛產品及技術的縱目科技宣佈完成1.9億美元的D3輪融資,雷軍旗下的小米長江產業基金領投,這是小米官宣造車後的首筆投資。

2021年6月8日,小米集團還參與了提供激光雷達服務的禾賽科技超3億美元的D輪融資,而且還是領投方的角色。加上之前北醒光子,這是第二次投資的激光雷達公司。

兩家自動駕駛公司,兩家激光雷達公司,小米不斷在智能化道路上押寶!

相比之下,比亞迪在自動駕駛等智能軟件方面則稍遜一些,畢竟術業有專攻,比亞迪的強項在於電池技術、電控、電機等領域,而這些領域又恰恰是小米不足的地方。

因此,這兩家巨頭都是各自有優勢與劣勢,與其問二者孰高一籌,不如問新能源汽車中兩大核心部件——電動化vs智能化,將來誰更重要一些?

作者 慧澤李

Read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