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21年6月18日 下午4:44作者:毛莉 編輯:Sukie

神舟十二號載人飛天刷屏 軍工有望「起飛」航天概念股聞風大漲

近日,神舟十二號成功發射升空事件刷爆網絡,外媒對此也持續關注。6月17日,搭載著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的長徵二號F遙十二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升空,此後,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與火箭成功分離,進入預定軌道,順利將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3名航天員送入太空,發射取得圓滿成功。

神舟十二號飛天」的消息,瞬時把市場的目光聚焦回國防軍工方面。據中國航天工程辦公室發佈會稱,空間站將於2022年完成,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發射後,按計劃,飛船入軌後將採用自主快速交會對接模式,對接於天和核心艙的前向端口,與天和核心艙、天舟二號貨運飛船形成組合體,是空間站建造任務規劃。本次航天飛船的升空,標志著「航天夢」又邁進一大步,這是中國航天領域又一個載入歷史的時刻,也是大國實力和國際形象的展現。目前公佈的神舟十二號發射相關都是利好軍工板塊,將極大拉動我國航天科技的發展,利好航天軍工方向。

航天航空產業鏈市場需求巨大

我國載人航天工業主要由兩大國企主導,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和中國航天科工集團。從產業鏈角度,主要分為工程研制、整機制造、試驗發射,工程研制則均主要由兩大航天係「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和中國航天科工集團」組成。本次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即由航天科技集團五院抓總研制,由軌道艙、返回艙和推進組成,全長約9米,艙體直徑2.8米,發射重量約8噸。

受益於我國航天事業的快速發展,航天發射次數大幅提升,也有利於商業航天發展。目前我們國家在大力推進軍轉民,主體也包括航天、航空等,他們的係列研發、生產以及工藝水平可以往國民經濟、民用商用方面轉化。隨著航天事業的發展帶動了「太空經濟」,航空航天產業鏈企業的生產和研發的能力,放到目前的商業應用中,經濟效益非常大。

數據顯示,自今年4月29日天和核心艙成功發射入軌,短短不到兩個月的時間,我國針對空間站的人員入住發射計劃已經準備就緒。今年迄今為止我國共進行了17次航天發射,去年和前年同期分别有13次、10次。另外,民營航天企業星際榮耀的可回收火箭SQX-3也迎來突破,轉入研制階段,商業航天發展空間廣闊。有分析表示,預計未來很長一段時期内,國家將繼續實施載人航天、月球探測、高分辨率對地觀測係統、衛星導航定位係統等航天重大科技工程以及一批重點領域項目,這將帶動航天技術的迅猛發展,航天器制造、發射、地面設備設施、國防武器裝備、衛星及航天應用服務產業市場需求巨大。

另外,在十四五規劃中,也是明確把軍工行業列入未來國家戰略發展規劃中。目前航空產業鏈下遊企業訂單大幅釋放,同時資金面也獲得大幅改善,有望自下而上帶動航空產業鏈的企業現金流狀況大幅改善,而主機廠存款規模的大幅提升和產業鏈各環節產能持續擴張亦充分佐證了行業的高景氣度。

事件驅動 航天軍工概念活躍大漲

在A股市場,事件驅動向來是新風口和牛股孵化必不可少的催化劑之一,先知先覺資金也早已進場埋伏。航空裝備作為軍工概念的核心分支之一,相關上市公司中,航天科技集團下屬研究院航天九院旗下航天電子是航天軍工電子配套龍頭,公司主要業務為航天電子、無人係統裝備、物聯網及高端智能裝備以及電線、電纜產品的研發、生產與銷售。國内空天信息網絡授時產品龍頭天奧電子,主營專注於時間頻率領域,時間頻率產品和北鬥衛星應用產品的研產銷,主力營收來自於軍工,綜合毛利30%左右,旗下有產品應用於空間站任務。該公司一季度業績同比30%,6月份漲幅已超15%。軍民融合龍頭新餘國科主營業務為火工品及其相關產品的研產銷,軍品和民品業務雙翼齊飛,該公司一季度業績同比10958%。國内領先的小型固體火箭生產商中天火箭主營致力於小型固體火箭及其延伸產品的研產銷,公司以小型固體火箭核心技術為基礎,積極拓展航天技術向各應用領域延伸,該公司一季度業績同比161%。星網宇達核心業務包括信息感知、衛星通信和無人係統三大業務板塊,擁有等衛星通信領域的核心技術,該是一季度業績同比74%。

A股二級市場方面,6月18日,軍工板塊集體走高,航天航空概念股大漲居前。截至午間,海特高新(002023.CN)漲停,江航裝備(688586.CN)約10%,航天電子(600879.CN)、廣聯航空(300900.CN)漲逾7%,晨曦航空(300581.CN)、航發動力(600893.CN)等張宇5%,北摩高科(002985.CN)、中航重機(600765.CN)、洪都航空(600316.CN)、中航沈飛(600760.CN)等跟漲。

有分析表示,軍工高景氣度持續強化,超配軍工正當時。此外,軍工板塊近期行情有所表現,主要有四大短期催化因素:一是前期跌幅較大,目前反彈起來彈性也比較好;二是軍工行業基本面很好,一季報有一定的業績兌現;三是整個市場流動性和風險偏好是往上走的;四是建黨100周年的催化劑,六月有望有一波行情。

Read More